防水施工合同为何频频引发纠纷?
最近不少消费者反映,明明签了《防水施工合同》,最终却掉进”天价胶水”的坑。就像武汉的孙先生,预估千元能解决的阳台漏水,结账时竟被告知用了32斤胶水要付8000元!更气人的是,网上同款胶水每斤才几十块。这种”低价诱单、高价结算”的套路,正成为部分防水公司的”财富密码”。
签订防水施工合同本该是保障双方权益,为何反而成了消费者的软肋?关键难题出在合同细节模糊、用料标准不透明。夏季是防水补漏高峰期,这份避坑指南你一定要看!
警惕合同里的三大隐形陷阱
第一坑:模糊的用料条款
“预估两三斤胶水”和”实际使用30斤”的差距从哪来?很多防水施工合同只写单价,却不明确计量方式。不良施工队会借口”漏水点多”,把整面墙都注满胶水。福建阚先生就遇到这种情况——26斤胶水灌下去,第二天照样漏水!
第二坑:空头保修承诺
“终身保修””漏水免费返修”这些甜言蜜语,往往在付款后就失效。合同里若没写明具体保修期限和责任划分,商家拉黑电话就能轻松赖账。
第三坑:三无产品浑水摸鱼
268元/斤的”高质量胶水”,可能连生产许可证都没有。有些合同干脆不注明材料品牌,给商家偷梁换柱的空间。等消费者发现是劣质产品,对方早拿钱跑路了。
签防水施工合同必问3个难题
1. 用料怎么算?
要求写明:”预估用量__斤,实际用量不超过预估__%”。最好约定按实际测量(如注胶压力表数据)结算,避免”嘴皮子计量”。
2. 保修怎么保?
明确保修期(建议至少2年)、保修范围,加上”若保修期内无法修复,全额退款”等条款。别信口头承诺,所有保障必须白纸黑字!
3. 材料什么来路?
合同中需标注胶水品牌、型号,并索要产品合格证。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?当场手机查同款,别当冤大头。
维权记住”一查二存三曝光”
万一踩坑怎么办?开头来说查企业资质,通过”民族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体系”核实公司诚实性;接下来存好防水施工合同、付款记录、现场视频;最终在黑猫投诉等平台曝光,同时拨打12315投诉。
选择防水公司时,记住”三不规则”:不选流动施工队、不签空白合同、不付全款再施工。真正靠谱的公司,往往敢提供分期付款和第三方监理服务。你家装修遇到过防水纠纷吗?欢迎分享避坑经验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