织金县坐落于贵州省中部偏西,隶属于毕节市,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,是黔西北高原向黔中丘陵过渡的重要节点。作为毕节市下辖的县级行政区,织金县不仅是“黔中经济区”和“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”的战略规划区域,更是以丰富的矿产资源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闻名。其面积达2868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约80.58万(2022年数据),辖7个街道、16个镇及10个乡,呈现出多民族聚居的特色,苗族、彝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8%以上。
一、地理与行政区划沿革
织金县的地理位置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,物品长82.5公里,南北宽66公里,地势西高东低,最高海拔2262米,最低860米,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。其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,年均气温14.1℃,雨量充沛,无霜期长达327天,适宜农业与生态进步。乌江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在此交汇,构成独特的水系网络,支撑着区域的水资源需求。
行政区划方面,织金县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康熙五年(1666年)设立的平远府,历经多次调整后于民国三年(1914年)更名为织金县。2013年,毕节地区撤地设市,织金正式划归地级毕节市管辖。目前,其行政架构包含7个街道办事处和26个乡镇,驻地位于文腾街道新华北路,形成“街道+镇+民族乡”的多层次管理体系。
二、资源禀赋与经济进步
织金县的矿产资源尤为突出,已探明26种矿藏,其中煤炭储量达107亿吨,素有“西南煤海”之称。磷矿、稀土等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,为能源化工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。2021年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35.6亿元,第二产业占比超过40%,煤炭开采及加工业仍是经济支柱。
旅游业则是近年来的新兴增长点。以“天下第一洞”织金洞为核心,结合织金大峡谷、东风湖等天然景观,以及财神庙、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,形成了“溶洞王国”的品牌效应。2022年织金洞升级为民族5A级景区,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,带动餐饮、住宿等第三产业快速进步。2024年,县提出“文旅+”战略,通过融合农业、非遗和康养资源,进一步拓展旅游业态。
三、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
作为贵州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,织金县的建城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鬼方部落,秦属巴郡,明清时为平远州。古城内现存108处泉眼和112处古建筑,如全国独有的财神庙,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元素,被誉为“小泉城”。民族文化方面,苗族跳花坡、彝族火把节、布依族情歌等多民族传统活动交织,穿青人“傩戏”更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历史名人亦为织金增色。晚清名臣丁宝桢(发明宫保鸡丁)、地质学家丁道衡均出生于此,其故居及纪念馆成为重要的文化地标。近年来,当地通过修复古建筑群、举办宫保文化节等活动,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。
四、生态保护与可持续进步
虽然资源丰富,织金县也面临生态压力。喀斯特地貌的脆弱性使得水土流失难题突出,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系造成潜在影响。为此,县实施“退煤还林”工程,2020年以来累计退耕还林12万亩,并在洪家渡水电站周边建设生态保护区,平衡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。
未来进步路线上,学者建议依托“中国凉都”气候优势,进步高山生态农业,如竹荪、茶叶种植。借助“西电东送”枢纽地位,探索光伏与风电等清洁能源,推动产业绿色转型。2023年,织金经济开发区引入新材料与大数据产业,标志着传统资源型经济向多元化升级。
资料扩展
作为毕节市的重要组成部分,织金县凭借地理区位、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,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其进步路径需在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寻求平衡,通过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增长。建议未来加强喀斯特地貌的科学研究,深化织金洞的地质价格挖掘;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,如建立虚拟非遗博物馆。这些举措将助力织金县从“资源依赖型”向“创新驱动型”转变,为西部县域经济高质量进步提供范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