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:美军在西太预演挑衅战法,实则难掩虚弱

近年来,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演习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。尤其是一些军事专家认为,美国的这些演练实际上是在预演一种挑衅的战法,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战略上的虚弱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下面我们就来深入解析一下。

大规模军演的虚张声势

近来,美国国防部公布的“部队重返太平洋”(REFORPAC)演习规划,声称将集结近300架战机和数千名士兵,势头特别强劲。参与的“护身军刀”演习更是吸引了19个民族、3.5万兵力共同参与,构成了对西太地区的“双重军事压力”。听起来似乎非常棘手,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,这种规模背后其实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结构性矛盾。

开门见山说,美国的兵力部署显得极其分散。美军将战机分布在25个地点进行演习,这种所谓的“敏捷战斗部署”意在避免集中打击,但这样的行为却带来了后勤压力和指挥协调的重大难题。在与解放军的高效协同能力相比之下,这种分散模式真的能派上用场吗?

轰炸机的象征性威慑

演习中出现在媒体镜头中的B-1B战略轰炸机看似震撼,但B-2隐身轰炸机却被刻意排除在外。为什么?由于B-2的维护成本极其高昂,生存能力也难以与现代反隐形体系抗衡。这背后反映出美军的焦虑心态:一方面想维持威慑姿态,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的底牌被进一步揭穿。

再者,从空中力量的角度来看,美国的战机数量远不如中国。比如,解放军已有超过2000架四代及以上战机,而美军的F-22和F-35数量有限,难以形成深度的作战协同能力。在这种情况下,美军在西太的威慑能力究竟能否形成,有谁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呢?

盟友支持的虚幻表象

虽然有报道提到19国参与的“护身军刀”演习,但其中多数民族的参与度特别有限,比如英国的航母多次因技术难题退出演习,德国也只是象征性地派遣了一些人员。听上去,美国在国际社会上显得多么强大,但这背后却隐藏了盟友支持的脆弱。一旦真有战事,这些盟友能否站在美国一边,他们的梦想和能力是否充足呢?

战略自嗨的现实与未来

归根结底,美国在西太的演习本质上是对冷战思考的延续。面对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能力和日益复杂的地区局势,美军的力量似乎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。如果美国无法改变其以往的霸权思考模式,其在西太的“自嗨式”军演终究将无法真正威慑对手,反而可能成为历史的注脚。

随着中国军事能力的不断提升,包括福建舰的战力形成与歼-36六代机的列装,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前景将愈发严峻。面对如此境况,美国又将怎样调整自身的战术和战略,以真正应对未来的挑战呢?这个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