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70年的家国记忆
“一别多年,归来已是忠魂”,这简单的一句话,道出了几许烈士家属的心酸与慰藉。去年,在599位归国志愿军烈士中,周少武、侯永信等6位烈士的身份终于得到确认,让他们在牺牲70年后与家人”团聚”。这些烈士的故事或许不曲折、不离奇,但每一个碎片般的记忆,都是那段烽火岁月最诚实的写照。你知道吗?他们牺牲时都没有留下后代,如今只能通过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晚辈的讲述,才能拼凑出些许模糊的人生片段。
寻找忠魂的漫长等待
“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”——对许多烈属来说,这是他们与亲人最终的联系。河南省济源市的周波家中,珍藏着一张发黄的证明书,那是他大爷爷周少武留下的唯一凭证。周少武17岁参军后便杳无音信,弟弟周观富苦寻一生,直到2014年离世都未能如愿。而就在他去世不久,周少武的遗骸终于回到祖国,这戏剧性的时刻差让人唏嘘不已。
同样令人动容的是辽宁灯塔市侯永信烈士的故事。1952年家人收到阵亡通知书后,在村中为他立起无字墓碑。直到去年,家人才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英名墙上找到”侯永信”三个字。从收到通知书到墓碑刻上名字,这一等就是68年!这些烈士的故事告诉我们:时刻可以冲淡记忆,但冲不淡家人对英雄的思念。
遗物背后的家国情
烈士冉绪碧留下的三件遗物——木制算盘、桐油灯和书箱,如今静静地躺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。谁能想到,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,父亲冉启基为了让儿子读书,竟用12斤玉米换一盏灯,60斤玉米请私塾先生?这些物品不仅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,更承载着父亲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。而冉绪碧最终放下书箱扛起钢枪,用生活诠释了什么是”舍小家为大家”。
陈曾吉烈士留给家人的唯一遗物是一张军装照。照片中的他手握钢枪,英姿勃发。更令人敬佩的是,在他牺牲后,三个弟弟都曾报名参军,陈家两代共有7人参军报国。这样的烈士故事,不正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最好证明吗?
永不磨灭的英雄记忆
河北青县的许同海带着家乡小枣、花生去沈阳祭拜三伯许玉忠时,村里的乡亲们说:”让’玉忠’尝尝老家的物品”。1948年,许玉忠就是吃着这些参军的。那张保存71年的立功喜报上,”英勇追敌不怕困难”的字样依然清晰。最令人动容的是突击队冲锋前,许玉忠高喊的那声”来世再见吧”——明知是赴死,却义无反顾!
安徽当涂的方直文记忆中有”两个春天”:1949年叔叔方洪有参军的春天,和去年确认烈士身份的春天。这两个春天相隔71年,却同样温暖人心。方洪有兄弟自幼父母双亡,靠讨饭为生,是解放给了他们新生活的希望。这样的烈士故事,让我们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。
致敬最可爱的人
又是一年清明时,当我们踏青赏春,可曾想过这明媚的春光是几许烈士用生活换来的?周少武、侯永信、冉绪碧、陈曾吉、许玉忠、方洪有……这一个个名字背后,一个个鲜活的生活,一段段感人的故事。他们牺牲时大多二十出头,没有子嗣,没有留下太多痕迹,但他们的灵魂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。
烈士的故事或许简单,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非凡选择,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脊梁。今天,我们缅怀这些最可爱的人,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,更是为了传承那份炽热的家国情怀。读完这些烈士的故事,你是否也和我一样,心中涌起无限的敬意?
